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文字狱牢头的笔录》 第二回 ( 5 )

第二回 车九轨摆满汉全席 邹一眠玩土洋兵法( 5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当老九也被江帆弄得睡不着觉的时候,面哥邹一眠正在报社的小天地里准备大展拳脚攀高枝儿呢。那时,他还不认识江帆。
据面哥的供词交待,大约是在1984年秋天吧,他刚从牛大的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本来应该留校当老师。但是他觉得,从1978年到1984年,他已经在牛大这砣象牙塔里闭关囚了整整六年,静极思动,咱也应该到社会上再扑腾几年,多见识见识改革大潮里的中国的层层面面,然后再像十五岁生日那天给自己立下的规划那样,最终回到象牙塔里写东西,立功立言并且立德(如果德行还能立的住的话)。这才是他的人生大计。哪个行业才能最大可能见多识广呢?当年好像只有搞新闻。所以,他托老爸找到关系,分配到刚刚升格为国务院机关报的正部级的《XX日报》,先是在科技部当记者。那时,距离他后来因故调到理论部,到北大汪老教授家采访不期然和阿健、江帆相识,应该还有几个月。
根据李力杰院长的考证,《**日报》坐落在号称金街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和江帆在银街上的单位不过咫尺之遥。据李院长的考证,“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纱帽胡同与梯子胡同中间,有一片楼房,曾经是《**日报》社,街面房已辟为商场,楼前小广场灯亮花红,人们在游逛之余可以在这里歇脚闲谈,翻阅报纸,感受街市的繁华。可你知道吗?中国的第一份政府机关报就诞生在这里。。。”“。。。1949年北平解放,新中国诞生。党中央在王府井原华北日报旧址创办机关报人民日报。从此,党中央的声音从这里传遍全中国,送达全世界。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上个世纪50年代报社拆除了旧院落建起了今日的楼房。70年代,人民日报社选新址,建彩印厂。考虑到要出航空版,新址最好离首都国际机场近一点,经过几个备选点的比较,最后确定朝阳区金台路原北京机械学院校址。改扩建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日报社迁到金台路,很快出版了“海外版”。随后《**日报》迁进王府井。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伊始,王府井恰逢其时其地,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收集和传达党的经济政策和全国经济建设信息的枢纽。。。”。
“嘿嘿,”抄到这里苏珊暗笑:“这可省了偶不少事儿。”
面哥那时住在朝阳门外东大桥左近,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永久13型的墨绿色锰钢自行车,窄把皮座转铃方蹬全链套。这车是他在东北黑龙江兵团已经结婚落户当地的大哥邹一醒送给他的。虽说是他大哥1966年闹红卫兵时为了和当时大院里的那帮大孩子赶时髦,要他老爸花190多元买的,是当时自行车里的最高配置。可那时中国名牌产品的质量不知为啥巨好,直到现在哥哥姐姐猛造了近20年传给他,仍然比部里其他几个同事的新买没几年的款式时髦的靓车好骑多了,轻,飘,正,还从来不掉链子。他那会每天上下班、外出采访(近处不好意思要车或要不到车时)就全靠这老爷车当脚力。


那会儿,面哥采访的地方由近及远主要有台基厂大街的市科委,西边三里河的国家科委中科院总部,中关村一代的科学院各科研院所,五道口学院路上的大专院校,以及一些更小的科技单位。而他的打进官方科学界,则是从三里河开始的。
如果是普通的单位、人物,部里就让他们几个男女记者分分工,约好时间就派他们单独就搞掂了。而大一点的人物、活动,虽然报社自认为来头不小,但为了尊重被采访者,就由部主任副主任带着他们一同前往,怕压不住阵。面哥第一次采访大人物,是1984年金秋的一天,他跟着部主任老孙去采访时任科协主席的周培源老先生。
那会儿,因为报社刚刚成立不久,外出采访很难排队要得上小轿车。孙主任坐1路公共汽车,面哥骑着他那辆永久13型,就奔了三里河的中国科协大楼。那会儿周培源已经80多岁了,但看起来这瘦老头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特别健谈。从邓小平的“科技是振兴中国的主要生产力”,到胡耀邦最近的讲话“中国不少干部对科学技术鄙视,或掉以轻心或漠然置之,这是一种小农意识和极端错误的态度”。。。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科学家,俨然一久泡政坛的政客,那边说的是天花乱坠,面哥这边“唰唰唰”记的也是手眼发麻。当时接待他们的还有一个叫吴美美的30多岁的女人,风姿绰约,跑前跑后的,看样子像是周老先生的心腹爱将。当孙主任的采访接近尾声,和周老说点轻松话题谈笑正欢时,吴美美把已经累得抻脖晃脑的面哥叫到外间她的办公室,从靠墙的木头文件柜里取出两个包装精美的礼品,说:
“小邹,你们大老远跑来,也没什么好招待的,这是上个月我和周老去美国访问时,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送给我们代表团成员的小礼物,周老让我转送给你们。”
面哥心中一喜,但却正色推却道:“谢谢你,吴主任。但是你的礼物我们不能收。我们都是为工作,这就有点见外了。”
吴美美说:“哎!你要不接可就真的见外了。看样子你工作没多久,大姐告你,这是小菜一碟,不算什么。你要连这个都吃惊,那你就没法在上层圈子里跑新闻啦。这不,昨天《人民日报》、前天中央电视台的来,都痛痛快快地收下了,明天《光明日报》的来也会收下,你瞧这不在这里都准备好了。”她拉开木头柜门,让面哥看见里边的确还放着十几盒各式各样的洋货盒子,那包装和款式那叫一个洋,绝对是当年中国大陆不开眼的老百姓做梦都想象不出来的。多少年后,面哥才反应过来,这就是当年资本主义开始一点点颠覆中国的叫春之药喔。
面哥动摇了:“那我们主任该批评我了。”吴美美哈哈大笑:“老孙?你就放心吧!你要是没拿,他才会批评你呢!我们熟着呢,放心吧。嘿嘿。”
过了几天,吴美美给面哥打来电话,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要成立一个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届时,中央领导、国际上的、国家的和北京市科技界的头面人物都将出席,希望能够得到《**日报》在宣传上的全面支持。请柬马上派人送来。
待续/嘿嘿~~~


所有跟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