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欧游12国慢记(17.哀哀青楼女-里加)

欧游12国慢记(17.哀哀青楼女-里加)
我们在里加的一天,让我们离开后,甚至回来后很久,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以致游记写到这里,我仍是对着照片和键盘久久愣神,竟无语凝噎。
那天和朋友聊天,她随便问起:“1?怎不见你游记更新了?”
我说:“到里加了,这个几百年来饱受蹂躏的城市,它的美丽和哀伤让我深深震惊。大国和强贼一样,见到好东西就想霸着这是个坎儿,俺不知怎么往下走了。
朋友:“呵呵,你像是在说一个青楼女子。不过,这也许可以作为你的切入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地一激灵,被点到麻筋儿上了。
1,位置和计划中的行程:




里加(Riga),拉脱维亚首都,是3个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中的最大城市,人口超过70万。里加也是波罗的海3小国主要的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
里 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木材运输港。加盟苏联后的里加开始加速工业化,共产党政府为了对她长久控制,从苏联其他地区调派 大量人口掺入里加,特别是俄罗斯人,以图改变人口结构。1991年再次独立之前,已经是前苏联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工业城市了。
拉脱维亚曾经是前苏联经济状况最好,生活水平最高的加盟共和国之一长期以来也是该地区的工业中心19 世纪,俄国历史上第一辆汽车就在里加诞生。二战后,里加更成为推动前苏联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里加制造”在当时成为苏俄工业产品佼佼者的代名词,估 计有点像中国当年的上海造或者天津造。除了这些“大件”产品,精密机械制造在当地也很发达,特别是20世纪初诞生在里加的米诺克斯(Minox) 相机, 更成为世界光学和精密工业技术的奇葩。
2,里加的游轮码头并不靠海,而是在距入海口30公里的道加瓦河边:




3,道加瓦河边。“波罗的海TAXI”的“祥子”们守候在游人必经之路:


下船后,无须看地图,就随着游客大流往老城中心走。里加的老城中心和塔林一样,在上世纪末独立后为防止再遭战乱荼毒,全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认为,19世纪后开始的里加"新艺术运动"建筑,其丰富性和规模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4,一些街拍。
不同的守候者:




这几位有点讽刺,像是当年欢迎德军和过几年又欢迎苏联红军的无奈百姓:






一 百年前,当古典与现代意识交织的唯美建筑流派风靡欧美大陆时,里加,以800座风格迥异,精美独特的ArtNouveau(新艺术运动)建筑,当之无愧地 成为欧洲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中心。联合国文教科组织授予里加世界文化遗产的评论中这样写道:里加的“新艺术时期”风格建筑,无论量与质,皆可称欧洲之最。
1650年的里加:


19世纪的里加(当时发行的照片明信片),可惜明信片上这些不输巴黎的建筑,大都毁于二战战火和苏联统治时期了:


所 谓“新艺术运动”,是1880年代从法国开始的,随后席卷欧洲和美国,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尤其是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达到高 潮,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影响广泛的设计运动。它最早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厌倦了繁缛的维多利亚风格装饰和大工业时代带来的粗糙产品,艺术家们开始 寻求新途径。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Bing)在巴黎开 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 (La Maison Art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新艺术运动”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艺术设计倾向于流畅、 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与性感的女性形象,据说是达到了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5,里加毛线编织很牛,这些都是毛线编的哦(可能是尼龙混纺的,防水),也算受法国影响的“新艺术运动”之一吧?呵呵




6,大约十几分钟后,到达老城。










7,广场周边的建筑,和无处不在的咖啡座:









这幅3D效果的壁画好像遥盼海归的亲人:


波罗的海出租车看来生意做得很大啊


忙时挣钱闲看美女这活儿不错喔. - -瞧这伙计的眼神




走到市政厅广场(Ratslaukums-Town HallSquare)的时候,大约上午11点左右,广场上最漂亮的建筑“黑头屋” (BlackheadsHouse)正好在阴影里,与阳光下的部分形成高反差,我很喜欢这种光线。而如果相机好技术也好,可以拍到暗有层次、亮亦有层次的话,你就至少享受了两个世界的美
市政厅广场于13世纪起开始修建,曾是手工业者交易、集会和城市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8,市政厅广场和里加标志性建筑“黑头屋”:






盛装寻觅逝去的流年碎影。。。


建 于1580年的“黑头屋”,因黑人头兄弟会得名,曾经是波罗的海地区商会中单身贵族的聚会场所,云集了当时不少的钻石王老五。因看门的是个黑人,而在当时 的波罗的海地区黑人极为罕见,所以大家管它叫“黑头屋”。黑头屋历经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甚至在1948年(前苏联时期)被斯大林下令彻底推倒,以期把拉 脱维亚民族的这点值得骄傲的历史从根上抹去。
2001年,为纪念里加建市800年,按照历史图片资料重建了眼前的这座建筑。我说看着这么新呢。






流动的Information centre:




据历史学家考证,我们今天看到的里加,是由德国商人的佣兵和十字军在12世纪后期抵达此地奠基。这个地区当时人口稀少,对于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是个好机会。德国商人在1158年在此建立与波罗的人贸易的前哨站,而奥斯廷会僧侣1190年在此设立修道院。
里 加从1621年起,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当时他参加了三十年战争)统治。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罗斯-瑞典战争期间,里加受到俄罗斯的攻击。直 到1710年时,里加一直是瑞典的最大城市,并且保持自治的地位。不过在1710年,在大北方战争中,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关于大北方战争对波罗 的海周边的影响,可参见俺的赫尔辛基游记)。俄罗斯与瑞典后来签订尼斯塔德条约,这也象征瑞典统治时期的结束,俄罗斯统治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于1917年进入里加,一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趁机宣布独立,里加成为独立后拉脱维亚的首都。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里加在1941年被苏联占领,而纳粹德国随即在1941年至1944年间又占领了这座城市。
历史图片:1941年10月3日,巴巴罗莎计划执行中,苏军撤退,波罗的海古城落入纳粹之手:


这是里加被轰炸后德军拍的照片

然后,苏联红军于1945年反攻时再次“解放”了里加。折腾来蹂躏去,二战期间里加人口失去了三分之一。
9,远处最高的建筑是俄国统治时期留下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LuthenChurch), 这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3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竣工于1690年,在当时一度成为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不过这教堂多灾多难,数次 被毁,1721年,教堂失火,彼得大帝曾亲自指挥救火。二战期间教堂又毁于德军之手,1973年再次修复后改为金属结构,修复后的教堂高123.5米,顶 端那只生铁铸的公鸡风信标是里加著名标志之一。






里加老城的房屋顶上有不少风信鸡。因为公鸡被认为是吉祥的标志,能驱鬼避邪。鸡叫三遍,天亮之时,魔鬼就得返回地狱,后来人们把鸡身涂为金色和黑色,以此来辨别风向。
相传自13世纪起,风信鸡就被当地居民视为辟邪之物,时光绵延到现在,它早已不用来辨别方向,而是波罗的海这些城市特有的标志。
10,远处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一老一新2只风信鸡:




尽管波罗的海南岸依旧阳光明媚,我们在广场上却越来越感到一种冷飕飕的、压抑的气场800里加的“美丽和哀怨”徐徐袭来...
11,右手边的黑色建筑中,正在举办一个名为“1940-1991,被强暴时期的拉脱维亚”的展览:




小盖拍的,海报墙上模拟的拉脱维亚“国旗”:

12,进入博物馆里边压抑的气场达到极端:
上下铺(电影中见过很多了这个是1:1按实物复制): 




这个柜中展品很有意思,同一个人的正反两面,一面是囚在纳粹集中营里,另一面是欢迎苏联红军“解放”:
13,市政厅广场紧连着的是步兵广场(Latviesu Strelnieku Laukums)。
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试着把被洗过N遍的脑看看能不能再洗回来(不知洗到哪算“回来”)。。。
这是步兵广场上建于1999年的步枪兵纪念碑(LatvianRiflemenStatue),记录着另一段令拉脱维亚人自豪的历史。据说这个步兵团在一战期间曾英勇对抗过俄国军队,后来成为苏联红军的一支劲旅,并被命名为“拉脱维亚红色步兵”。
14,从被占领博物馆出来,路过圣彼得大教堂,拉脱维亚人很宽容,这里仍是婚礼的热门场所:
15,和平了,独立了,如今,德国的不莱梅和里加结成了友好城市,也铸了一个象征自由快乐的“四乐师”:
比起不莱梅四乐师, 这几个家伙有点面目狰狞的说
16,因为对景点和店铺什么的兴趣不同,从博物馆出来后我们6人分成3拨各逛各的,这样省得互相找互相等,效率更高。
几张街拍:


店铺橱窗:
三兄弟屋附近: 


他吹的是古巴民歌《鸽子》:
里加的食品与北欧其它国家类似,油腻而且丰盛,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菜,如奶油大麦汤和牛奶鱼汤,夹着腊肉和洋葱的馅饼,以及黑面包布丁。
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网上驴友推荐的"排骨炖酸菜,豆子炒肉片"那家就找个街边本地风味的咖啡馆胡乱吃了


这个烤猪排骨(牛肋骨?)看着很香:


"嘿悠着点! 你老哥一天要吸几管啊?"
在欧洲许多国家,自中世纪起黑猫是魔鬼的象征,代表厄运和凶兆。然而这只黑猫却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顶上,这就是里加有名的“猫屋”。
这里有段有趣的故事:猫屋的主人是当地一位高富帅的德国商人,但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据说是高富帅的通病),被拒绝加入声名显赫的正人君子俱乐部“大基尔特”(当地最大的商会)。老高出离愤怒了,就在商会对面盖了这栋豪宅,在房子两旁的高塔顶端各放上一只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而且还将猫的后庭菊花对准“大基尔特之屋”,以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示对商会的不满。这样的做法自然招致了商会强烈抗议,告上法庭要求判丫拆楼
最后这场争执在法院的介入下达成和解:保留这座建筑,但猫后庭花必须改变朝向,把猫头转过来对向商会。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17,“猫屋”和附近商铺,街道:

忘了是哪个音乐家的雕塑了,以前见过.沟沟了一通也没有结果.谷歌需要反查功能,太实用了.
18,我们走到了老城的另一侧城门“瑞典门”,看见了城门口用红砖砌成的火药塔(军火库),外形如同炮楼,墙面上千疮百孔但基本被爬藤覆盖。
关于瑞典门还有一个传说:一位里加少女爱上了瑞典士兵,一次两人半夜约会时被发现,结果把他们抓起来塞进了城门的城墙里面,再后来,只要半夜经过瑞典门,如果能听到这对恋人的情话私语,那便表示你已经找到了真爱。


里加最古老的城门:瑞典门。美丽的少女像从刚才的童话传说中走出...
这个"炮楼"顶上曾经霸满了纳粹(见上图12-6): 
在这些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新艺术风格建筑中,值得当地人自豪的是,60%都是由拉脱维亚的建筑师设计的,他们在里加的城区街巷里展示着极富想象力的才能。20世纪20-30年代的拉脱维亚画家被业内称之为“里加群”。
苏联时代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zenstein)就出生在里加,在著名的建筑师父亲设计的房子里长大。他对中国前几代电影人有很大影响
19,出了老城,为了不走重复路,多看一些景,我们沿着另一边城墙向码头方向走。
自由广场(BrivibasPiemineklis),是里加新旧城的交界处,耸立在广场正中央的自由纪念碑是里加的新地标也是拉脱维亚几百年来争取自由、独立和主权的象征


此图来自网络:



20,回到等待起航的游轮:
游轮在缓缓调头等着上菜的间隙,从餐桌上隔着玻璃望出去...
横跨道加瓦河的阿克曼斜拉桥(AkmensBridge)将老城和新城连接:
22,傍晚,告别里加。。。
1? 觉得这个三角洲巨像德意志之角





晕晕乎乎地回到房间,脑子里只剩了麻木和兴奋:醇酒和美人真是上帝奖给男人的两项最伟大的礼物啊,呵呵。
发完此博,今早醒来,温哥华大雪纷飞,天地俱白,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伤感:因为她的美随风随尘早都已经消逝了,凡夫俗子如俺是很难抓住的。就像鱼玄机红佛女,“温柔婉在,风尘歌哭”,古城里加的美如今我等怕是只能望尘意淫了。。。
(待续)



评论(5) 引用 浏览(616)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珍曼
留言时间:2012-12-19 07:01:33

多谢牢头。。。很漂亮的城市合着浓郁的文化,好像还没有被共产主义摧残的太坏么。。。照片都很漂亮。






作者:牢头
留言时间:2012-12-19 09:54:21

谢谢珍曼.
呵呵,这是错觉.你我看到的很多都是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按照老图纸老照片恢复重建的,比如被斯大林下令推到的黑头屋,10年前还不存在.那张19世纪明信片照片上的几百栋华厦也基本看不见了...







作者:水晶
留言时间:2012-12-20 06:42:45

读了2次,以后还要读,谢谢






作者:赤橙黄绿
留言时间:2012-12-20 06:59:48

随博主一路走来,恍如也随游了一圈。感谢牢头分享经历感受。






作者:牢头
留言时间:2012-12-20 09:37:06

谢谢水晶和赤橙黄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