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0 14:50:47 送交者: icb 2007年10月09日22:00:35 很喜欢牢头这篇《书中自有颜如玉》,忍不住摘下几句,但又发现失去了几分流动 在原文中的气韵,不过既然摘了还是抄出来吧。
“我观察过,真诚的人大都喜欢孩子。不光是因为孩子嫩嫩的长得可爱,最大原因
是孩子表里如一,你面对的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你感觉踏实。你的灵魂在这一瞬 是被荡涤的。而且你不能也不忍欺骗孩子,你不能从根儿上拆掉可靠和踏实。所以 唆使孩子当乞丐小偷以至犯罪的大人实属十恶不赦。 孩子的真诚出于本质,大人的真诚还要加些勇敢。因为大人的世界充满欺骗。 这年月,大人需要向孩子学很多东西。返璞归真。 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真诚地对待别人。 真诚是一个基点,你真诚,很多美好的品质就会随之打开。。。。。。” 看到DLH和问题多的的跟帖,想起南怀瑾说过一句话,人生只有三件事:自欺、欺人、 被人欺,真的没法儿活了。当然我完全认同牢头和无为的信念,不认同DLH和问题多 的观点,尤其DLH认为“小孩的世界也是弱肉强食”,这就是典型的《狼图腾》了, 而从这里又必然回到人性的原点。其实弱肉强食的人性观根本站不住脚,它注定会受 到西方宗教理性和东方人本理性的两面夹击,即使在西方世俗文化层面,弱肉强食 也为理性所不耻,德国学者就骂《狼图腾》是法西斯。而在现实生活中,且不论整 体的社会状况,单从个体自我存在的角度看,弱肉强食也只能带来一个悲惨的自我。 首先弱肉强食能给予一个人的只有快乐而非幸福,因为幸福是给与、是爱、是和谐。 人生而无幸福可言,那就已经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了,就好比那只北方的狼走在无 垠的荒野上一样。再回过来讲那个弱肉强食的快乐,还又是有血腥代价的,任何一 分的快乐都有一分的仇恨,象影子一样伴著你。更何况这种快乐只是一种或然的可能, 今天的强食可能明天变成弱肉,父母强食他人,儿女也可能被他人强食。。。这种 黑色人性论其实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最后的结果肯定大凶不吉,所以说弱肉强食 是一种愚蠢的生命哲学。这就象丘吉尔在二战中抱著他刚刚出生的小外孙女时所说 的:孩子啊,你降生到了一个多么可怕的人世间啊! DLH和问题多都默认虚伪,但DLH的虚伪观是弱肉强食人性论的自然延伸,而问题多 的虚伪观则更多的是一种人性的软弱和无奈,对人世没有信心。其实中国传统中的 「礼」不是外在的法律或者道德约束,而是人格化的,礼为仁之用,仁就是人格。 那什么是虚伪呢?「巧言令色鲜以仁」就是虚伪、伪善,还是讲人格,讲人格又绕回 到人性。 东方文化的人性观不是浪漫的幻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坐在大木桶中冥想的哲学家 的形而上学,而是从颠沛流离、充满忧患的人生遭际中体认的真知与大道。东方的 人性观,是在充满黑暗的历史时期产生的,这样的人性观,也必然带有能够穿透光 明与黑暗的永恒魅力。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中国的文化,本质上就是对于「几希」的理性自觉和取舍之道,庶民去之,就变成 弱肉强食,君子存之,就变成通情达理。古人在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后发现,真正 的人性不在人的生理本能而在人的心灵良知,而人的良知是天生的,人人具有的。古 人认为人的本能属于「欲」的范畴,人的良知属于「情」的范畴,人的自觉属于 「理」的范畴,中国的文化,就是欲、情、理三分天下,以情为核心的「情理文化」。 情的核心就是人的良知,向下牵带著自然的本能,向上通达理性的自觉,通上彻下 而居中者,就是人性。这种对人性的体察非常透彻而高明,西方哲学由于历史文化传 统的原因,对于人性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清澈透亮的体认。孟子在援引良知论证 人性时指出:凡是人都有伶恤他人之心,比如当人们突然见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中, 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这样做并非是为了和孩子的父母拉关系,并非是为了在邻里朋 友间沽名钓誉,也并非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所以没有同情之心的不能算是人, 而侧隐同情之心是仁爱的萌芽。孟子在明辨人性这样的人类思想史的重要时刻,没 有从自然亲情和孝道出发,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普适意义、遍及一切人类的视角,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类良知的天然存在和普遍意义。近、现代思想史上一直有一种看 法,认为儒家孔孟的仁爱是一种有条件的、以宗法血亲为本的爱,不是普世之爱, 并以孟子所言「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为证,其实都是寻章 摘句,望文生义。无论从宏观社会学角度的《礼记·礼运·大同篇》,还是从微观个 体生命价值角度的孟子人性论证,这两个方面都昭示出儒家仁爱的普世意义。孟子 反对墨子兼爱不是本体意义而是作用意义的,其本质是对仁爱的存在、生长条件和 现实可能性的认识分歧。儒家精神具有很强的道义感和社会实践性,所以儒家重视 人的良知和仁爱之心的自然基础,即从普遍存在的人类亲情中培养仁爱精神,由己及 亲,由亲及人,由近推远,最终达成普世仁爱的理想社会。儒家这种把理想和现实 生活相整合的思想,就是从今天来看也一样有实践意义。 但凡人类皆有良知,皆有侧隐同情心、皆有爱心,这是遍于所有人的,只是人类良 知的历史文化存在方式有所不同的── 或者是自然存在,或者是自觉存在。另外人 类良知虽然客观存在,但也需要开显,就象种子发芽成长都需要培育,东、西文化 环境不同,各自的人类良知启迪和开显的道路也不一样。。。 本来读牢头文章想谈点感想,前面这三座大山绕过来,把感想也给绕没了。对了, 牢头论真诚、爱情和赤子之心,让我想起艾青的一首哲理诗《关于爱情》,写得非 常朴素动人,诚挚深刻,尤其黑夜透明、夏天寒冷两句非常传神,一并抄在下面。 艾青:《关于爱情》 这个世界, 什么都古老; 只有爱情 , 却永远年轻。 这个世界, 充满了诡谲, 只有爱情 , 却永远天真。 只要有了爱情, 鱼在水中游, 鸟在天上飞, 黑夜也透明。 失去了爱情, 断了弦的琴, 没有油的灯, 夏天也寒冷。 这个世界, 什么都古老; 只有爱情 , 却永远年轻。 这个世界, 充满了诡谲, 只有爱情 , 却永远天真。 http://bbs2.creaders.net/life/messages/801469.html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