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星期一

怀旧的心情与心得

怀旧的心情与心得
今天(注:07年旧文)中午,看到了风在吹在拙作下的帖子,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纪录(史记)的问题。 ----回 答: 简直不相信是真事. 崇拜你们一哈, 嘿嘿. 由 风在吹 于 2006年3月27日10:30:22: 也有朋友读过后私下问过本人,你这回忆文章看着挺热闹的,是否添油加醋了甚或瞎编?我的回答是,你问到了一个写怀旧文字的人都会遇到的大问题:小人物的历史是否应该记录?应该如何记录?什么样的纪录堪称“信史”? 1,这个“怀旧心情”系列的主人公茹小壮,真人真事。文中出现的其他从属的同学、朋友,因为隐私等问题,一律用的是化名。后边还将陆续出现几个真名实姓的人物,如张路春、王鹰等,因为他们在google和百度中可以查到,还因为对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这段北京民间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方便些。不过,当我的纪录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到真人真事时,有一个重要原则:凡属有可能对他们的名誉造成伤害的事一律回避。 2,每一个具体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但是,为了读起来不太枯燥,在描述真实的事件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主要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个别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可能因记忆上的问题有些混淆,但不会影响事件的基本真实。 3,于是就引出了写“胡启新系列”时的同样问题,在此不妨重申一下,嘿嘿: 问责声明: ----先扯几句闲篇。《史记》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一次,秦始皇出游,渡浙江至会稽,项羽跟着他叔叔项梁去看热闹,据说那场面刘邦也看见了。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经过时,刘邦羡慕地说:“大丈夫就得如此啊!”而项羽却说:“这家伙可取而代之!”仅两句话,人物性格立见。但是,后世有人质疑说:“司马迁当时不可能在场,作为历史纪录,这样的对话场面其真实性大可怀疑。”其实,《史记》和二十四史中这样引人入胜的史实场面不胜枚举。同样,最近出版旋遭封杀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有人怀疑作者章诒和写作的真实性,担心不是信史,发问道:作者如何得知史良在印度市场上留恋的是“一匹薄如蝉翼且用银丝绣满草叶花纹的白色衣料”?其实人的记忆有各种不同的品质和焦点,而女人,对样式、色彩,特别是对服装的样式和色彩较为敏感,是有可能感知记住的。同理,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只要根据的是当时的资料和多数人的传闻,经过符合逻辑的筛选和刻画,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所以一贯苛刻的鲁迅也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下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故而本牢声明如下: 拙文虽不能和上述大作相比,不过契可夫曾说“托尔斯泰们是大狗,我们只是小狗;不能因为大狗叫了,小狗就没有了叫的权利”,所以也吠形吠声地敲了几篇“牢中忆旧”,即使不能娱人,也算对自己曾经的历史有个交待;最重要的是,虽然有些不自量力,却是真心地想为这些很普通但很优秀的朋友树碑立传。 因为年代已久,且有些事件并非我亲身经历,只是道听途说......这些倒也无妨,关键我“忆”的时候有时不得已对非主要人物也用了真名实姓(而我自己姓甚名谁凡认识我的人一读文章立马便知,不认识的人名字只是个识别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因此觉得有必要在此作个声明:如因“忆”文中的不慎,有失实及不小心得罪冒犯之处,本人愿负更正道歉之责。 谁说的来着?写出来的就是历史,搁在心里却化作了烟云。。。 ---附几篇趣评: 秋怡:牢头的想法我是能够理解的。小说和史记是不同的,只要每一具体事件是真实的,你的把握就是正确的, 经得起推敲的。不经历那个时代的人真是无法相信。我有时自己写下一些东西掂量很久,好像和时代不同步了,会问自己--现在写这些东西人家会相信么? 另外有些题外话(好像我的共鸣特多,当然都怪你提起这茬,嘿嘿) 我记得68年吧,一些干部子弟开始思考社会现象….私下聚在一块有点象沙龙, 有点象学习小组....我们年纪小的串门一起玩时, 见到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其实他们年纪也不过是十几岁)学习讨论,争论。这种学习大多是地下的,门关得紧紧的,窗子都遮得严严的,不想让我们小点的听,常把我们支走。偶尔听听也不大懂。有天听到说杜林论, 我问朋友, 谁是杜林? 我以为是其中的一个人。但很佩服其中的一些哥哥姐姐, 这结果是我一生都特佩服老三届的… 勾起太多往事了... 爰:的确,尺度不容易把握。 但只要是从心出发,用心写出的文字,就是好文字。 枭鸟:有意思。再支持你一把。 我所知道的一件事:一位本地的华语老师,拿到好多万美元资助回国一年,不干别的,只收集中国民间家谱和家史。(这个差事美得让我嫉妒)他说,老美学者相信民间记载的历史更胜于相信中共的文献。象抗日和文革时期的历史,都有类似的问题。所以,建议你放开了写,越是真实,越有价值,文学和历史的价值有时是相连的。 风在吹:顶! 这篇还跟俺有关, 先荣幸一哈. 嘿嘿. 我知道你写的是真人真事啊, 你还用了真名字么. 我说简直不信, 跟我一开始读"血色浪漫"读不下去一样, 实在是没有共鸣. 归根到底, 是我太"嫩"了, 嘿嘿. 哈哈. 您可得接着写, 。。。
                                                                                                                                          评论(0) 引用 浏览(20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